从外耳形状来看屏蔽作用很有限,对于高频可能明显一些,但对于中低频可能没有什么作用。后方定位会低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有没有定量的分析。
人耳可以辨别左右但不分前后(原因很简单,因为耳朵长在头两侧),人对前后声音的定位其实是用视觉来完成的。我在作实验中用人工头来录音,声源在人工头正前方。回放时,声音响起,下意识就会向后看,换了多个人试听结果都一样。因为前面看不到声源,又无法分清前后,就会认为声音来自后面。
directguo:谈谈我的观点:

前后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起码人耳朵前后不是对称的,人头(皮肤,骨头,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是对称的,所以前后对称的地方发出相同的声音还是可以分辨的,只是分辨能力较差。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连载》之声音听觉理论
声音听觉理论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 方位仰角的判断很迟钝,也有人认为人的听觉能力仅限于水平面,对仰角的判断是依靠都部微小的转动实现的.近来还有人提出单耳效应对垂直定位很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响度差,相位差和反射声混响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每个频率他们各自的作用都不同.关于深度定位,聆听者听到的直达声和间隔声(包括室内前期反射声与混响声)的强度对比是一个重要因素。顺便指出,人对声源的定位,除了听觉的生理作用以外,还涉及到心理作用。目前有人提出的"心理声学效应"就将声学和心理学进行了联系.


精彩评论:
不语:对高频声的定位还要考虑到人头外形的影响引起的散射和衍射效应。
“实验还证明,对于位于聆听者前面的声源,水平面上声音定位的准确度一般是10到15度;对于聆听者后面的声源定位精度要低的多,这可以用耳朵的屏蔽效应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