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吵架经验的朋友大概都会明白,如果遇上的是一场“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之争”,那么***终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谁的道理更头头是道,而是谁的嗓门更大、能够把别人的声音都压下去。而在唱K的时候,细心的朋友可能也会发现,如果是一男一女情歌对唱,那么假如男声用力稍猛的话,女声也往往会很容易就被男声盖过去。
上述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其实就是一个声学上的物理现象在起作用:掩蔽效应。

关于掩蔽效应,准确而简要的定义是:某个频率的声音,会阻碍人耳感受另一个频率的声音的现象。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一把声音“掩蔽”另一把声音的情况的发生,而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之为“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所谓“频域掩蔽”,就是当两个纯音(纯音即是指单一频率的声音信号)同时发声时,音量较大的声音就会把较弱的声音掩蔽掉。在频域掩蔽中,掩蔽效果是强是弱,首先取决于两把声音的音量差距,而同时两个声音之间的频率差距(或者通俗地说是“音调差距”)也会起到一定影响,在音量差距是固定的情况下,两个声音的频率越接近,掩蔽效果就越明显;而同时,低频的声音对高频会有着较为明显的掩蔽作用,而高频对低频的掩蔽作用则比较弱。

而“时域掩蔽”,指的是两个音量不同的声音,如果到达人耳的时间同样有先后差别的话,则人耳对音量较弱的声音的听觉,也可能会被音量较大的声音所掩蔽。根据被掩蔽的声音是先到达人耳还是后到达人耳,时域掩蔽也分为“超前掩蔽”和“滞后掩蔽”两种情况;和频域掩蔽(往往亦被成为“同时掩蔽”,以对应于“超前掩蔽”和“滞后掩蔽”)相比,时域掩蔽的掩蔽效果相对较弱,而在掩蔽的持续时间上,超前掩蔽往往只能持续5-20ms,而滞后掩蔽则可以持续50-200ms。
在了解“掩蔽效应”之后,我们就能够明白到听音响时许多“听感”的成因,